2023年 04期

1980—2019年小清河感潮河段汛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Flood Season in Tidal Reach of the Xiaoqing River


摘要(Abstract):

针对小清河感潮河段极端水文事件频发问题,以小清河感潮河段为研究对象,根据石村水文站和羊角沟潮位站1980—2019年汛期平均气温、降水及平均水位、潮位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运用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有序聚类法进行突变分析,分别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小波分析对水文要素突变前、后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究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小清河感潮河段汛期水文、气象要素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各水文气象要素均有显著突变点,汛期降水、平均水位及平均低潮位变化有显著周期性,而汛期平均气温和平均高潮位周期波动不明显;除突变前石村水文站汛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水位的相关性较弱外,其余气象要素与水文要素在突变前、后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小清河感潮河段汛期气象要素与汛期平均水位和平均半潮面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共振周期。

关键词(KeyWords): 感潮河段;汛期;水文要素;气象要素;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小清河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715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9BEE035);;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科学研究试验项目(XQHFHZL-KY202003)

作者(Author): 李昱岐,钱秀红,徐华,渠群英,潘维艳,徐征和,徐晶

DOI: 10.13349/j.cnki.jdxbn.20230531.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海宁,周旗,毛雨唯,等.渭河流域极端降水特性指标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128-134.

[2] 李文鑫,王兴泽,孙晋秋,等.1951—2016年哥伦比亚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3):64-69.

[3] 侯蕾,彭文启,董飞,等.永定河上游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历史演变特征[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0(12):1-8,14.

[4] 莫崇勋,黄怡婷,段丽敏,等.水库前汛期水文特征分析研究[J].水力发电,2019,45(2):48-52.

[5] 宁忠瑞,孙晋秋,王国庆.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径流变化的气候响应[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4):52-59.

[6] 马亚丽,王兴繁,白祖晖,等.白龙江中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水电能源科学,2022,40(2):22-26.

[7] 周婷,于福亮,李传哲,等.1960—2005年湄公河流域径流量演变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608-613.

[8] 李秀,郎琪,雷坤,等.基于Budyko假设的永定河流域上游不同支流径流变化归因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6):94-101,108.

[9] 赵爱莉,张晓斌,郝改瑞,等.1971—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0,31(6):80-87.

[10] 姜瑶,徐宗学,王静.基于年径流序列的五种趋势检测方法性能对比[J].水利学报,2020,51(7):845-857.

[11] 张献志,汪向兰,王春青,等.黄河源区气象水文序列突变点诊断[J].人民黄河,2020,42(11):22-26.

[12] 蔡宜晴,李其江,刘希胜,等.三江源区径流演变规律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0):1-5.

[13] 贺依韬.月径流特性分析及其预报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14] 刘宇.泾河流域水文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1.

[15] 马梓策,于红博,张巧凤,等.内蒙古地区1960—2016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突变[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3):114-121.

[16] 艾明乐,赵强,王奎峰,等.1957—2017年泾河流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4):93-100.

[17] SUN Q H,MIAO C Y,DUAN Q Y,et al.A review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data sets:data sources,estimation,and intercomparisons[J].Reviews of Geophysics,2018,56(1):79-107.

[18] 赵从兰,刘厚赞,谭志华.1997年夏季华北特大干旱及其成因[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3):440-445.

[19] 宋嘉佳,张少林,高理.2009年夏季(6—8月)山东天气评述[J].山东气象,2009,29(3):56-58.

[20] 张苏平.1987年“8.26”济南特大暴雨分析[J].山东气象,1988(1):15-18.

[21] 毕宝贵,张小玲,代刊.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的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天气特点[J].科学通报,2017,62(9):928-937.

[22] 顾伟宗,伯忠凯,杨成芳,等.2017年山东夏季降水特征及预测初探[J].海洋气象学报,2018,38(3):111-117.

[23] 赵海军,曹洁,潘玲,等.2007—2019年山东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气象学报,2021,41(2):149-155.

[24] 胡桂芳,伯忠凯,杨晓霞,等.2019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J].海洋气象学报,2020,40(2):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