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06期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with Different Terrains and Landforms in Guizhou Province


摘要(Abstract):

为了厘清不同地形与地貌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变化轨迹的分异特征,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基于1995、 2000、 2005、 2010、 2015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地貌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图谱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梯度时的分异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在地形梯度上,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多集中于低梯度区,草地和林地则分布于较高梯度区域,未利用地多位于中梯度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中梯度区草地面积增加,林地逐渐向中、高梯度区转移,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由高梯度区向中低梯度区转移;不同地貌条件下,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未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和水域则呈现增加态势;在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形分异特征上,地貌类别和高程对土地利用程度无明显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不同土地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受地形、地貌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呈现选择性分布。

关键词(KeyWords):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变化;分异特征;贵州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81);; 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6]2595-2)

作者(Author): 廖艳梅,兰安军,尹林江,钟九生

DOI: 10.13349/j.cnki.jdxbn.20210518.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GUIDA-JOHNSON B,ZULETA G A.Land-use land-cover change and ecosystem loss in the Espinal ecoregion,Argentina[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3,181:31-40.

[2] SUN L,WEI J,DUAN D H,et al.Impact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on urban air quality in representative cities of China[J].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2016,142:43-54.

[3] FAN X G,MA Z G,YANG Q,et al.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and regional climate over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2001—2009:Part II:interrelationship from observations[J].Climatic Change,2015,129:441-455.

[4] 李莹,黄岁樑.滦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6,35(7):1970-1980.

[5] 张军以,王腊春,苏维词,等.岩溶地区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8):1125-1135.

[6] 麦丽开·艾麦提,满苏尔·沙比提,张雪琪.近35 a叶尔羌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动态演变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9):1118-1126.

[7] 钟德燕,常庆瑞,宋丰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6):102-107.

[8] 梁发超,刘黎明.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11):2138-2144.

[9] 冯朝阳,于勇,高吉喜,等.地形因子对京西门头沟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7,25(3):274-279.

[10] 邱扬,傅伯杰,王军,等.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20-29.

[11] 王静,张军,代文,等.黄土高原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地形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3):30-35,52.

[12] 张静静,朱文博,朱连奇,等.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8,73(6):1093-1106.

[13] 付建新,曹广超,郭文炯.1998—2017年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4):1203-1212.

[14] 程东亚,李旭东.贵州乌江流域气温与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2):246-252.

[15] 王彦龙,王晓丽,马玉寿.坡向对长江源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35(10):2336-2346.

[16] 尹林江,周忠发,朱昌丽,等.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20,40(2):37-46.

[17] 陈利顶,杨爽,冯晓明.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与空间扩展:以北京市海淀区和延庆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8(6):1225-1234,1481.

[18] 马士彬,张勇荣,安裕伦.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89-496.

[19] 李名勇,晏路明,王丽丽,等.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75-82.

[20] 国巧真,宁晓平,王志恒,等.地形地貌对半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分析:以天津市蓟县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5,27(1):153-159.

[21] 幸瑞燊,周启刚,李辉,等.基于地形梯度的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97-304.

[22] 韩会庆,杨广斌,张凤太.基于地貌特征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5):99-105.

[23] 程维明,高晓雨,马廷,等.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8,73(9):1613-1629.

[24] 潘方杰,王宏志,李仁东.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1):138-142,164.

[25] 李珊珊,李阳兵,王萌萌,等.基于微空间单元的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4):908-924.

[26] 周忠发,朱昌丽,谭玮颐,等.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1):1-9,127.

[27] 彭睿文,罗娅,陈起伟,等.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花江石漠化治理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2):2073-2082.

[28] 张继,周旭,蒋啸,等.贵州高原不同地貌区和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J].山地学报,2019,37(2):173-185.

[29] 马士彬,安裕伦,杨广斌,等.不同地形梯度上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5):857-864.

[30] TONG X W,WANG K L,YUE Y M,et al.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long-term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6,54:105-113.

[31] 巩杰,高彦净,张玲玲,等.基于地形梯度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5):692-698.

[32] 臧玉珠,刘彦随,杨园园.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以井冈山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391-1404.

[33] PIGNATTI S.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mountain landscape of central Ital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3,24(1/2/3/4):49-53.

[34] 董顺舟,赵宇鸾,李秀彬.基于地形梯度的高原山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特征: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13-222.

[35] 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16.

[36] 方炫,曹建军,那嘉明,等.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地貌分异研究:以宁夏固原河川乡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4):113-118,129.

[37] 李京京,吕哲敏,石小平,等.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7):230-236.

[38] 罗云云,李瑞雪,屈明.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4,22(2):254-258.

[39] 杨洋,毕如田.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形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101-104.

[40] 王晨野.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1] 刘玲,王勇,谢世友,等.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J].中国岩溶,2013,32(4):462-471.

[42] 谭秋,李阳兵.贵州省近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