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06期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of Guizhou Province


摘要(Abstract):

基于土地开发力度、投入力度、经济产出、生态产出四维角度,构建贵州省贫困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贫困县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空间区划合理性验证及对比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及各准则与贫困水平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贫困县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主要改进因子。结果表明:贵州省大部分贫困县的土地集约利用度都较低,亟需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区内的主要土地集约利用类型为生态产出较高、土地集约利用度较低的类型;研究区内贫困县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和土地集约类型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且土地集约利用度与贫困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提升经济产出应作为贫困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改进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Pearson相关系数;障碍度;贵州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6YFC0502305-01)

作者(Author): 刘传琦,赵翠薇,王涵

DOI: 10.13349/j.cnki.jdxbn.20200710.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红凤,曲衍波.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及调控格局[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0):44-54.

[2] 万娟娟,陈璇.土地发展权视域下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J].经济地理,2018,38(6):160-167.

[3] 赵丹丹,胡业翠.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11):2105-2115.

[4] 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4):469-478.

[5] 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计量测度与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4,69(12):1739-1752.

[6] 韩刚,袁家冬,王兆博,等.哈大走廊城市规模、紧凑度与土地集约化的耦合[J].经济地理,2017,37(2):156-162.

[7] 姚成胜,李政通,杜涵,等.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J].经济地理,2016,36(2):159-166.

[8] 熊鹰,陈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

[9] 张祚,周敏,金贵,等.湖北“两圈两带”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

[10] 王秀,姚玲玲,李阳,等.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5):173-180.

[11] 于尚云,郭建科.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定及其时空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11):140-145.

[12] 朱一中,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1375-1380.

[13] 倪超,杨胜天,罗娅,等.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J].地理研究,2015,34(2):341-350.

[14] 秦鹏,陈健飞.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11,30(6):1129-1136.

[15] 宋戈,崔登攀,陈红霞.有色金属资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2):280-283.

[16] 朱红梅,王小伟,谭洁.长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经济地理,2008(3):442-444.

[17] 宋成舜,熊征,刘懿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障碍因子研究:以咸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327-332.

[18] 吴妤,姜珊珊.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217-222.

[19] 曹彦鹏,冯忠江.精明增长理念下低碳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耦合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242-248.

[20] 韩会庆,蔡广鹏,张凤太,等.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243-245,271.

[21] 陈志强,曹蕾,邱道持.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06(增刊1):157-159.

[22] 袁凯华,梅昀,陈银蓉,等.中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资源科学,2017,39(10):1882-1895.

[23] 彭浩,曾刚.上海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7):1177-1181.

[24] 刘海燕,方创琳,班茂盛.北京市海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8(2):291-296.

[25] 虎陈霞,郭旭东,连纲.村镇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64-469.

[26] 王鹏飞,徐文萍.村级尺度下土地集约度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东老庄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6):1088-1096.

[27] 林雄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研究[C]// 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河南省地理学会,等.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地理学会,2012:27.

[28] 宋松.南京年近五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PSR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C]//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地学会,2008:1445-1450.

[29] 付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泉州市为例[C]// 福建省土地学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转变发展方式: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福州: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178-182.

[30] 贾智海,郝晋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长治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增刊2):129-134.

[31] 谭勇,徐文海,韩啸,等.新时代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以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9):200-205.

[32] 吴振华,黎响,王亚蓓.动态视角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熵权TOPSIS法[J].生态经济,2018,34(7):125-130,136.

[33] 于东波,许皞,李大伟,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空间差异性研究[J].土壤通报,2015,46(2):306-311.

[34] 陈梅英,郑荣宝,吴大放.基于TOPSIS与PSR结合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0,30(3):227-231,254.

[35] 赵丽红,陈文波,邵虹.南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8):1286-1292.

[36] 陈田田,张红.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7(6):60-67.

[37] 李昌峰,武清华,张落成.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294-299.

[38] 孙雯雯,梅昀,陈银蓉,等.郑州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脱钩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72-175,181.

[39] 彭云飞,李茹茹,朱灵伟,等.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整检验[J].特区经济,2019,363(4):81-83.

[40] 侯石安,谢玲.贵州农村贫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1—2012年贵州农村FGT贫困指数的多维测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4(7):122-126.

[41] 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2] 高雪.贵州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3):74-76.

[43] 邓红兵,陈春娣,刘昕,等.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生态学报,2009,29(3):1519-1524.

[44] LUO H C,LI X M,ZHENG S J.Study on synthesis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growth pattern transformation of towns[J].Journal of Computers,2012,7(8):1959-1966.

[45] 金丽国,黄凌翔.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151-154.

[46] 谢玲,严土强,高一薄.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6):315-321.

[47] 李悦,张合兵,张小虎,等.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38(12):242-247.

[48] 焦世泰,王鹏,陈景信.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区域评价与空间区划视角[J].经济地理,2019,39(1):172-181.

[49] 赵剑楠.基于大数据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