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05期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Pile Group Foundation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摘要(Abstract):

针对大规模的等刚度群桩基础中不同位置的桩易出现蝶形差异沉降、桩顶反力马鞍形分布、承台弯矩增大等问题,采用有限元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等刚度九桩在施加均布荷载时的沉降、桩顶反力、荷载分担比等问题;通过改变群桩桩长、桩径、桩距、承台厚度建立4组单变量模型,与等刚度群桩模型的沉降、桩顶反力、桩土荷载分担比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变刚度群桩对于差异沉降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群桩模型的中心桩所受承载力及沉降最大,在变刚度设计中增加中心桩桩长及桩径时,群桩差异沉降控制效果较好。

关键词(KeyWords): 群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变刚度;差异沉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45,51778345)

作者(Author): 李金良,李振宝,崔伟,房凯

DOI: 10.13349/j.cnki.jdxbn.20200520.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金砺,迟铃泉.桩土变形计算模型和变刚度调平设计[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2):151-157.

[2] 钱晓丽,钱凯.考虑空间变刚度的群桩设计新思路[J].鸡西大学学报,2004,4(4):67-68,70.

[3] 钱晓丽.变刚度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8,30(6):60-63.

[4] 周峰,朱锐,郭天祥,等.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工程实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12):3075-3084.

[5] 曹明,陈龙珠,陈胜立,等.长短桩桩筏基础相互作用系数解法及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2):382-388.

[6] 陈龙珠,梁发云,黄大治,等.长-短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0-24.

[7] 龚晓南,陈明中.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若干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4):107-110.

[8] 张磊.基于变刚度调平的桩基础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0):155-156.

[9] 乔京生,陶龙光,刘大江,等.基于差异沉降的变刚度复合地基方案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17-21.

[10] 乔京生,步启军,马卫华,等.变刚度复合地基的可行性研究[J].铁道建筑,2006,46(5):49-52.

[11] 鲍鹏,朱叶.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98-102.

[12] 覃海平.桩基变刚度群桩工程应用实例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2):74-77.

[13] 郭天祥,林树枝,汪亚建,等.当代·天境两阶段变刚度复合桩基础现场测试[J].福建建筑,2016,34(1):30-34.

[14] 刘纪峰,段刚.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及其后注浆实现措施[J].三明学院学报,2010,27(2):159-163,190.

[15] EL-GARHY B,GALIL A A,YOUSSEF A F,et al.Behavior of raft on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experimental model study[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3,5(5):389-399.

[16] 李宝华,韩静云.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概念设计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443.

[17] 孙艳林.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探讨[J].岩土工程技术,2004,18(5):252-254.

[18] 张洁,高荣誉.分离式与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模型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4):5-8.

[19] 徐至钧,赵锡宏,曾朝杰.建筑桩基设计与计算: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0] 佟建兴,孙训海,杨新辉,等.长短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与厚径比相关关系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5):9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