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为了防止严重威胁公路安全的采空区发生二次活化导致道路灾害,采用应力叠加法,将基于Boussinesq方程计算所得路基荷载下的附加应力场与初始应力场叠加,得到洞周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利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空洞稳定性,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验证稳定性评价的可靠性;利用二分法计算椭圆形空洞保持稳定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路基荷载,并探讨路基荷载宽度比、路基荷载偏心距比、椭圆形空洞长短轴比和椭圆倾角等因素对椭圆形空洞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椭圆形空洞长轴沿水平方向时,椭圆形空洞长短轴比和路基荷载的增大对椭圆形空洞造成应力集中效应叠加,使得最大路基荷载随长短轴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椭圆形空洞长轴沿竖直方向时,初始应力场与附加应力场引起的水平方向的应力集中效应互相削弱,含椭圆形空洞地基能承受更大的路基荷载。
关键词(KeyWords): 地基基础;稳定性评价;弹性应力;采空区;岩溶区;路基荷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1QE186)
作者(Author): 谭浩,扈萍,于海洋,王凯,李林千,庄培芝
DOI: 10.13349/j.cnki.jdxbn.20240024.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岩溶勘测规则:TBJ 28—1991[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2]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
[3] 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徐曾和,徐小荷,唐春安.坚硬顶板下煤柱岩爆的尖点突变理论分析[J].煤炭学报,1995,20(5):485.
[5] 王连国,宋扬,缪协兴.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73.
[6] 张钦礼,曹小刚,王艳利,等.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采场顶板-矿柱稳定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0):52.
[7] 李明,茅献彪,茅蓉蓉,等.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巷道围岩屈曲失稳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3):379.
[8] 李润求,施式亮,彭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化的突变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22.
[9] 张成良,刘维正,曾奕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9,36(11):24.
[10] 徐恒,王贻明,吴爱祥,等.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充填体下采空区安全顶板厚度计算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3):579.
[11] 潘岳,耿厚才.“折断式”顶板大面积冒落的尖点突变模型[J].有色金属,1989,41(4):19.
[12] 赵明华,陈言章,肖尧,等.基于三铰拱突变模型的岩溶区嵌岩桩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0,40(2):167.
[13] 周平,黄慎,周栋.充填体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稳定性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9,71(3):67.
[14] 张向阳.采空区顶板蠕变损伤断裂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777.
[15] 赵明华,袁腾方,张永杰,等.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9,32(11):109.
[16] 林惠立.基于薄板理论的浅埋大面积采空区稳定性研究[J].煤矿开采,2016,21(3):28.
[17] 武崇福,赵宇.基于厚板理论确定岩溶及采空区路基岩层顶板安全厚度[J].公路交通科技,2014,31(10):32.
[18] 胡洪旺,叶义成,赵祖炜,等.基于Ressiner厚板理论的采空区顶板稳定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38(7):66.
[19] 赵国彦,周士祥.基于厚板理论的滨海开采顶板安全厚度确定[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4):60.
[20] 刘之葵,梁金城,朱寿增,等.岩溶区含溶洞岩石地基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3,25(5):629.
[21] 李贡辉.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岩溶区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8(3):167.
[22] 杨博铭,赵明华,肖尧,等.基桩下伏矩形溶洞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0,16(4):1265.
[23] 赵明华,肖尧,赵衡,等.岩溶区土洞基础稳定性解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20,37(6):36.
[24] 王广.轴倾斜孔洞应力解析及路基土洞稳定性评价方法[D].长沙:湖南大学,2019:12,20.
[25] 卢廷浩.土力学[M].2版.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70.
[26] 李志凌.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几种常见的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增刊1):241.
[27] 傅鹤林,邢雪生,彭文轩,等.基于极限平衡分析的圆形浅基础破碎岩体地基承载力理论解[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12(4):801.